鄉村旅游作為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素質、帶活鄉村經濟的重點產業,正成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為更加深刻了解鄉村旅游,從鄉村旅游資源特征、產品類型、發展模式三個維度認識鄉村旅游。

一、鄉村旅游資源
鄉村旅游資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來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的鄉村景觀客體,是由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與人類活動長期作用而形成的鄉村景觀,根據鄉村旅游資源組成要素和成因,鄉村旅游資源具有6個主要特征。
1.一是鄉土性:土性是鄉村旅游資源有別于城市旅游資源,專屬于鄉村的本質屬性。鄉土性主要體現在“鄉”、“土”、“農”三個方面,“鄉”就是指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土”就是指鄉村地區農民的生活展現出來的鄉土人文氣息。
“農”是指由農民、農田、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及勞動活動所組成的農業生產場景。典型代表:江西省婺源篁嶺“曬秋”。“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鄉土特色。
2.地域性:中國疆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巨大,使鄉村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一方面,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下鄉村地區生產生活的本底千差萬別,如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另一方面,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隨著空間尺度的擴大,地域性成為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典型代表:周莊,周莊是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具有小橋、街巷、流水、人家的特色風貌景觀的典型代表鄉村。
3.民族性: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狀況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裝束、風土人情、住宅建筑、風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典型代表: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吊腳樓具有較強的苗族文化特性,是苗族經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和宗教觀念等歷史積淀的集中表現。
4.季節性:受經緯度、海陸格局、地形等綜合因素影響,我國形成了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5種相對應的帶狀氣候區域,即為氣候帶。每種氣候帶內的溫度、氣壓、風系、降水都會隨著四季時令周而復始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形成自然環境、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季節變化和明顯的周期性的特點。典型代表:中國雪鄉,是冬季日本海暖濕氣流和西伯利亞冷空氣作用影響,形成的季節性景觀。
5.動態性:旅游資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本身是帶有發展性質的概念,一方面,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沒有被作為旅游資源,但隨著旅游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如破舊老屋成為民宿、普通種植農業變成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變化,鄉村旅游資源自身的結構、規模、品質也會發生變化,如草木花卉會有發芽、生長、枯榮等生命周期景象。典型代表:秦嶺樓房溝村民宿,秦嶺樓房溝村原破舊房屋經過改造,變成了游客民宿熱衷的“網紅打卡地”。
6.多樣性:我國仍然有約6億人口居住在鄉村,鄉村地區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以上,鄉村旅游資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季節性決定了鄉村旅游資源的多樣性,我國大概70%的旅游資源分布在鄉村地區。既有自然形成的各式各樣地貌類型,植被景觀、水域景觀等,有歷史遺留下來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古建筑群等,有當代新建的觀光休閑設施,觀光農業等。典型代表: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的項目已達40個,這些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全部與中國鄉村生產生活有關,涉及鄉村耕種氣候、曲藝、民歌、舞蹈、技藝、醫藥等等多個方面。

二、鄉村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產品是以鄉村的自然景觀、聚落環境、農業景觀、農事活動和民俗文化等資源為基礎,通過完善旅游配套和服務設施,以滿足旅游者綜合性、個性化的旅游需求為目的,而開發設計的具有親自然性、參與性強、與農業農村密切結合等特征的一類專項旅游產品。
根據鄉村旅游核心吸引物和市場需求的不同,按照產品形態,鄉村旅游產品可分為鄉村民宿、農家莊(樂)、農業場(園)、鄉村營地、鄉村文博館、文創工坊和習俗活動等類型。
1.鄉村民宿類:利用鄉村民居等閑置資源,民居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代表方式有家庭旅館、客棧、青年旅舍、鄉村別墅和酒店式公寓。
2.農家樂(莊)類: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景觀與住宿、餐飲設施進行結合,能夠為游客提供田園觀光、鄉村休閑和鄉村度假等體驗的經營主體,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為特色。代表形式有休閑農莊、度假山莊和鄉村俱樂部等。
3.農業園(場)類:農業生產單位、生產組織或生產企業,以從事農業生產或畜牧養殖為主,將農(牧、漁)業生產與觀光、瓜果采摘、牧事體驗、漁獵體驗和農(牧、漁)業科普等活動結合的特色產品。代表形式有租賃農(牧)場、共享農(牧)場、果蔬采摘園、漁場、農藝園、農業博覽園和葡萄酒莊園等。
4.鄉村營地類:依托鄉村河流、溪谷、山地、森林和草原等自然資源和鄉村較開闊的空間,以滿足游客釋放壓力和尋求刺激的需求,開發的戶外產品。代表形式有鄉村露營地、鄉村拓展基(營)地和自駕車營地等。
5.鄉村文博館類:以搜集、保存、陳列和展示農村歷史、農耕(牧、漁)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民俗、鄉村文物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資源為主的場所。代表形式有鄉村歷史博物館、鄉村民俗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牧業博物館和農業水利博物館等。
6.文創工坊類:以農村本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主,以鄉村本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為目的的互動體驗性經營場所。代表項目形式有傳統工藝坊、鄉村文創體驗店等。
7.習俗活動類:以鄉村本土傳統習俗、節慶和農(牧、漁)事等為主的體驗性產品。代表形式有包括鄉土美食、歲時節日、人生禮俗、體育游藝、農耕、漁獵和牧事等體驗活動。
三、鄉村旅游模式
鄉村旅游自發展以來,依托各地的區域特點和資源稟賦,已形成城市依托型、景區依托型、農業依托型、民族村落依托型、創意依托型、科技依托型等六種發展模式。自鄉村旅游發展以來,各地充分利用區域特點和資源稟賦,以休閑旅游消費為導向,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根據不同類型的發展特點,本文分析歸納了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六種模式。
1.城市依托型模式:在城鎮周邊的鄉村區域,依托于城市近郊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在環城市區域發展具有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康體、運動、教育等功能的鄉村旅游產業,以鄉村生態景觀、鄉村文化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為基礎,以家庭為具體接待單位,形成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環城市鄉村旅游圈。如重慶市沙坪壩虎峰山村、成都三圣花鄉、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團結鎮等。在各種產業布局中,環城市鄉村旅游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的現代農業、休閑度假和特色購物,形成基于鄉村特色風貌的農業、旅游業、商業“三業合一”發展模式,成為代表未來環城市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
2.景區依托型模式:臨近重點景區的周邊區域,享受旅游景區服務設施的便利化條件,分流部分景區游客,吸引周邊居民參與鄉村旅游服務與接待,出售地方土特產品和旅游紀念品,促進重點景區周邊區域居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如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湖北省秭歸縣周坪鄉、廣東省信宜市旺將村等。景區周邊鄉村與景區本身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文脈、地脈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具有地域一致性,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文化土壤。而鄉村居民目睹了景區開發發展歷程,形成較強的旅游服務意識,為旅游發展提供了相對較好的民眾基礎。景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層次,攜手周邊恬淡的田園風情,實現了鄉村和景區的攜手共贏,帶動了區域的大旅游發展。
3.農業依托型模式:農村經濟發達、鄉鎮城鎮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林業、漁業等產業為依托,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為主、村民參與進行旅游項目開發,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如貴州省遵義湄潭縣核桃壩村、廣西茶山金字塔、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等。農業依托型發展模式適用于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種植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閑、體驗等旅游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4.民族村落依托型模式:少數民族鄉村地區,依托鄉村地區文化的原生性、參與性、質樸性的特點,以獨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風格、飲食習慣、服飾特色、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等為基礎,因勢利導開發旅游,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如廣西三江程陽八寨、黑龍江同江市赫哲族鄉漁業村等。我國民俗旅游開發資源豐富,特點鮮明,區域性和民族性較強,發展優勢明顯。同時由于投資少、見效快,逐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和旅游亮點,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國內外旅游者的推崇。
5.創意依托型模式:以鄉村民間藝術為基礎,通過傳統藝術創新,開發具有鮮明創意產業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不僅豐富了鄉村旅游體驗,更強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如四川綿竹年畫村、陜西許村等。民間藝術是區域大眾生活的體現和特征,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一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區域的獨特性。其形式與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微雕、陶瓷、布藝、木藝、果核雕刻、刺繡、毛絨、皮影、泥塑、紫砂、蠟藝、文房四寶、書畫、銅藝、裝飾品、漆器等,正因為民間藝術的這一特性,逐漸成為鄉村文化創意旅游的一個重要方面。
6.科技依托型模式:農業科技、農業生產有一定基礎的鄉村區域,以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各種農業科技資源為吸引,將科技產品與旅游服務、農業景觀建設以及休閑娛樂活動密切融合起來,實現科技園、科普基地等景點形式,滿足旅游者增長知識、開拓視野、豐富閱歷、休閑娛樂等旅游訴求,是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廣西五彩田園、海南興隆熱帶植物園等。當代科技在生活生產中體現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地科技引導的現代農業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為我國的鄉村旅游指出了新的方向。近年來,我國啟動的國家科技園區建設,將加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以科技為引導,展現農業風貌,形成集教育、體驗、觀光、展示為一體的現代鄉村旅游業,成為我國鄉村旅游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江蘇路通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是智慧旅游全場景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基于景區和全域綜合管理系統為基礎 ,提供景區網絡規劃、數據融合服務、景區智能化建設、商業系統整合、游客服務系統建設、全網營銷平臺建設的綜合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成功為國內45家文旅企業提供產品服務。更多有關智慧景區、智慧全域旅游解決方案請撥打24小時熱線400-666-1947。歡迎致電垂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