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是鄉村產業的重要業態,在鄉村產業振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事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目前,鄉村旅游總人數、總收入、從業人員數量均已得到恢復??梢灶A計,更加強勁的增長必將來臨。
鄉村旅游必須做好“進”和“出”這兩個字的文章。“進”,當然就是把人、錢和熱情吸引進來;“出”,就是把產品、服務和口碑帶出去。一“進”一“出”若做好了,必然“活水自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 “進”“出”二字的文章呢?答案是:體驗!
鄉村旅游吸引人的,當然是自然生態、山水田林湖草沙等自然景觀,以及民居建筑、農業景觀、特色美食、鄉土人文等城市里所不具備的獨特元素。到鄉村旅游的人,就是渴求享受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和融入大自然的返璞歸真之感,是來追求承接地氣、凈化內心、升華靈魂等獨特的體驗。

體驗自然生態是根本
通過自然生態體驗生態文明,鄉村最大的吸引力來自原生態自然美。“誰生態,誰生存”這一被新時代、新階段、新形勢、新觀念催生的法則,同樣適用于鄉村旅游。生態是出發點、是過程、是結果。誰能遵循生態原理,采用生態方法,實踐生態過程,保護生態環境,做成生態旅游,構建生態產業,融入生態社會,為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但能生存下來,而且能獲得可持續發展。鄉村的生態環境,其實質正是山水田林湖草沙生態共同體的良性循環與良好呈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共生,遠離喧囂的寧靜環境,能使人內心清凈、心態平和,產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隨遇而安,有利于人們進行內心修煉與靈魂升華,可以幫助人們形成和校準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與人生觀。
體驗農耕文明有樂趣
通過農業生產體驗農耕文明,傳統的以及現代的農業生產過程,能對生長于城市和異鄉的各年齡段游客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此,若能針對游客的興趣和獵奇心理把農事生產、農(機)具使用、豐收采摘等設計成兼具趣味性、體驗性、適應性、安全性的體驗項目,將極大地豐富、充實和發展鄉村旅游的內容。體驗項目包括作物種類辨識、播種插秧、施肥灌溉、病蟲防治、畜禽飼喂、動物親近、水產養殖、魚蝦捕撈、藥材栽培,野外采挖等,這都是極具吸引力和參與性的項目。
體驗農家味道的享受
通過農家味道體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地域飲食文化,每個地方基本都有其獨特的鄉村飲食文化。人們對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當地傳統美食的享受,對城市里難以獲得的原產地新鮮、安全、地道的生態食材的鐘情,對親眼所見、親自品味甚至親手制作的土特產品的熱愛,足以讓游客流連忘返。而一旦獲得了游客的好口碑,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體驗鄉村習俗造亮點
通過鄉村習俗體驗鄉土文化、農牧民的生活習俗,包括家庭氛圍、鄰里關系、飲食起居、勞作習慣、消遣娛樂等,對城里人都具有相當的“神秘感”。尤其城市中的家長,很希望讓從小養尊處優的孩子,到鄉下農牧民家中去體驗他們那種樸素簡單而又健康有益的生活。鄉村的 “一年三節”、婚生嫁娶等節慶習俗,鄉風鄉紀、村規民約、家風家教、耕讀意境等風土民情,以及自然康養和大地創意等體驗,也都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如果村莊能打造出自己的鄉土文化IP,或發掘非遺項目和原生態表演藝術形式,則更有可能啟示游客體驗鄉愁滋味。
怎樣才能讓游客獲得預期的體驗?
須做到生態村落-特色產業-鄉村環境-鄉土人文“四位一體”,保持本色、加強培訓、強化運營,強調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和差異化。
要創新鄉村綠色發展模式。以生態村落建設、古舊建筑保護、綠色低碳環保為整體基礎,以高效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康養、民俗文化體驗、產業融合發展為產業支撐,以地方鄉風民俗、宗族節慶禮儀、原創鄉土藝術為人文特色,以和諧美麗富裕、健康幸福自信、鄉村全面振興為最終目的,建設生態村落,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須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舞臺化、戲劇化、節目化表演為主要形式,繁榮鄉村文化。以外帶式產品、融入式服務、互動式體驗為經營手段,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同時對原住村民、外來居客、觀光游人開展低碳環保教育與培訓,增強綠色意識,養成環保習慣,充分展現自信、自尊和幸福感。